(聚焦中国-东盟博览会)经贸合作突飞猛进 非经济因素不应是发展绊脚石
新华网南宁9月22日电(记者华晔迪、赵晓辉、吴小康)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经贸合作的发展,“突飞猛进”是贴切的。站在自贸区启动建设1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来自中国、东盟的经贸人士有了更多期待。
在此间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秉承平等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避免非经济因素干扰,进一步推进自贸区发展建设,成为众多参会嘉宾们的共识。
贸易、投资规模突飞猛进
自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10年来,中国与东盟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进程,相继签署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协议和有关的议定书,并实施全面降税,双方合作领域稳步拓宽,合作内容日益充实,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在贸易、投资、次区域合作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副部长高虎城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到2011年的3629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年均增长20%;而截至今年8月,中方累计签发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238万份,总金额878亿美元,接受东盟国家证书92万份,受惠货值917亿美元。
不仅如此,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从2002年32.6亿美元到2011年7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中国对东盟投资则从2002年的0.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9.1亿美元,年均增57%。截至今年7月,双方累计相互投资已接近1千亿美元。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东盟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东盟合作所产生的聚合效应无法用简单的数学去估量。”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许宁宁说。
发展潜力仍远未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规模以及投资规模增速均出现一定幅度下滑。
以贸易为例,来自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同比增7%,较过往几年年均20%的增速显著回落。
“增长有所放缓,但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谈到这个问题时分析说,一方面这与大环境有关,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另一方面,则是与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关,也是主动调整的结果。
在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看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潜力还远未释放,发展前景依然美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东盟自贸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方面将会不断加深。”李光辉说。
据此间人士分析,随着中国-东盟继续落实和完善自贸区协议,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15年达到5000亿美元。
“中国—东盟自贸区运作是非常良好的,是世界上运作最为良好的一个贸易团体。我们对此寄予很高的期望。”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说。
非经济因素不应是经贸合作障碍
在此间举行的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自贸区发展中的一些不和谐之音也备受关注。一些东盟国家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贸易和投资活动,受到了非经济因素,比如“南海争议”的影响。
“南海争议不应该是经贸合作的障碍。”李光辉说,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是解决南海争议,建立双方互信友好的基础。 菲律宾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主席蔡聪妙也更多地表达了合作意愿。他说,东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东盟的一道安全阀。
“不要太多去关注政治、竞争,不要太过度关注这些令我们不愉快的事情,而应该更加关注于共同的利益和愿景,我想这是来自于中国的领导人,也是来自于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意愿。”素帕猜如此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