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秀山坝芒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纪念碑。 红三军倒马坎战场旧址之一。 秀山坝芒游击队队长王正伦。 秀山坝芒乡苏维埃旧址。 红三军司令部、贺龙驻地旧址关西堂。本版图片均由记者魏中元拍摄、翻拍。 核心提示 1934年8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以酉阳南腰界为中心,逐步发展壮大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秀山倒马坎一战,是红三军捍卫和巩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过程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场战斗。 当时,秀山国民政府县长赵竹君,在秀山的民团中抽调上千人组成剿共精选队,由团防司令杨卓之任总指挥,在倒马坎一带设防阻击红军。但红军出奇制胜,一举攻克此地,沉重地打击了秀山反动统治和地主恶霸的嚣张气焰,并在秀山播下了革命火种。 7月29日,从秀山县城驱车向西28公里,我们来到隘口镇坝芒村。这里毗邻酉阳南腰界,是川黔边区酉阳、秀山、沿河、松桃诸县间的交通要道。 村头,矗立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府于1985年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纪念碑。山林之间,苍柏环绕,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庄严肃穆,上面的碑文这样写着:“山河有幸,倒马坎因红三军业绩载入史册;日月同辉,红三军英名与倒马坎群山共存。” 严防死守 企图阻止红军进入秀山 沿着羊肠小道,我们从纪念碑处往山下走,一直下到近400米深的谷底。抬头往上看,只见四周悬崖峭立,山谷间只有一条狭长的隙缝通往隘口方向。 “左面是老营盘,右边是老鹰嘴,都是制高点。当年,红军从两边打过来,形成钳形夹击。”坝芒村村主任白兴江比划着给我们介绍周围的地形。他说,这里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传说在清朝,曾有一名官员骑马路过此地,因道路狭窄,不慎跌下深沟,马死人亡,倒马坎因此而得名。 1934年5月中旬,红三军从彭水西渡乌江,进入黔东地区后,一路进朗溪、取务川、攻沿河,势如破竹,迅速挺进南腰界。 红三军的发展及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扩大,使敌人十分恐惧。秀山县县长赵竹君十分害怕红军进攻秀山,不断向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发“秀山危在旦夕”的电报,要求“立即派兵进剿”。 刘湘急令加强防务,调集各路兵力,成立剿共联防指挥部,对红三军进行追剿。赵竹君则急急忙忙从全县各乡民团中抽调人、枪组成剿共精选队,由秀山西路团防头子杨卓之任总指挥,以阻止红军从贵州甘龙进入秀山县境。 杨卓之受命之后,急忙联合各路民团,以倒马坎这个险要道口为重点,从酉阳焦溪、塘坳到秀山隘口、平所、龙凤、清溪……在绵延100公里的山路上,挖战壕、筑碉堡、设路障,摆出一条长蛇般的防线。 沿着这条防线,杨卓之在村村寨寨驻扎了10多个民团兵力,然后在倒马坎派驻了300多名精选队员重点设防,并在倒马坎左、右两翼,选择雷打岩、气坑坡、老营盘等有利地形,一直到断头岩(也是险要据点)共长约20多公里的山坡险道上,又布置了700多名重兵。 同时,杨卓之还建立了严密的指挥系统:在倒马坎前面的狮子背设连指挥所作为前哨,由心腹杨定州指挥;在倒马坎后面的气坑坡设前线指挥部,由杨安龙、简国安两人指挥;在离倒马坎15公里的清溪场设总指挥部,他亲自坐阵,电话指挥。 经过一番紧张的部署,杨卓之十分满意,大肆吹嘘:凭他这条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定能阻止红军进入秀山。 搜集情报 坝芒游击队贡献大 1934年8月,红三军奔袭淇滩、二战木黄、三下沿河,击溃了敌人对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为了进一步扩展根据地,贺龙决定向秀山南部进军,开辟新区。 倒马坎是贺龙部队从酉阳南腰界通往秀山的必经之路,且地势险要,非常关键。在与红七师师长卢冬生研究进军秀山的方案时,贺龙说:“这一仗定要打好,不仅倒他的马,还要搞那只‘羊’(羊谐音杨,指杨卓之)。” 在倒马坎一战中,红三军为何对这一带的地形、情况胸有成竹,进而能“倒马牵羊”,一举攻破杨卓之号称固若金汤的堡垒呢? 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在白兴江等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坝芒村五组的王大文家。王大文的父亲王春和(后改名为王正伦)在这里组建了坝芒游击队。正是坝芒游击队,给红三军搜集了关于倒马坎的各种情报。 “父亲本是坝芒的贫苦农民。1934年1月,他用卖桐油的钱买了口白铜脸盆。”如今已84岁的王大文回忆说,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碰到坝芒人称“土皇帝”的杨明昌,杨明昌硬说那白铜脸盆是他家的,还诬陷父亲偷了他家的手枪和大洋,“杨明昌带领一帮打手,到家里抢走了白铜脸盆,还限他两天内交出手枪和大洋。” “杨明昌的大儿子杨凤阶是土匪头子,二儿子是隘口乡乡长,三儿子是坝芒的保长,有财有势,横行乡里,谁敢惹他?”王大文叹息道,于是父亲只好连夜逃往贵州,靠帮人打短工为生。 一晃到了6月,王春和听说“贺龙率红军进到南腰界,不少人都参加了游击队”的消息,又听到老百姓们都在传颂“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打富济贫,分田分地”,便下决心去南腰界找贺龙,投奔红军。 王春和鼓起勇气来到南腰界余家桶子找到贺军长。贺龙耐心地听了他的哭诉,随后向他讲了“国民党士豪劣绅是穷人的死对头,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就没有穷人的出头之日”的道理。贺龙鼓励王春和说:“我们马上就要向秀山进军,希望你回家乡去,发动大家,组织游击队,团结起来同土豪劣绅作斗争!” 王春和深受鼓舞,第二天便趁天黑回到坝芒,联络了一些乡亲,几次召开秘密会议,不久便组建了一支32人的游击队,王春和任队长。 “坝芒游击队在倒马坎战斗中做出了很大贡献。”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史专家刘济平告诉我们,前期坝芒游击队详细侦察了倒马坎一带的地形、敌情等,并在战斗过程中给红军送信、带路,“正是有了确凿的情报,红三军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案,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 坚固堡垒土崩瓦解 在充分掌握倒马坎的情况后,1934年8月30日,卢冬生奉贺龙之命进军倒马坎,打开这条秀山的通道。 红军进入秀山猫儿洞后,即分兵两路包抄倒马坎:一路进至干溪槽,从左右两翼迂回;另一路从猫儿洞,穿过密林上芦蒿坪,欲占领倒马坎右侧的最高峰——老鹰嘴。 那天,正逢坝芒赶集,街上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红军冉瑞才带领一个排化装成百姓混入人群,按照预定计划登上狮子背,出其不意地冲进敌人的前哨指挥所,一枪未发就俘虏了正在喝酒划拳、抽大烟的守敌。 中午时分,在七桑坡伏击的红军对空鸣枪,示意坝芒街赶场的群众马上疏散。与此同时,各路伏兵一起打响。右侧的红军重机枪从老鹰嘴直射老鹰窝,一部分红军攻下雷打岩。同时,在天鹅抱蛋的地方,红三军把守敌也打得落花流水,溃逃下山。 接着,红军冲过坝芒街上,占领山神庙,直逼倒马坎。眼见大势不妙,亚世沟的守敌对倒马坎的守敌高喊:“红军占领了雷打岩,要过来包围你们了,赶快撒吧!不撤退一个也跑不了。” 进攻倒马坎的时刻到了。卢冬生一声令下:“开始攻击!”霎时,倒马坎上空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两路红军像猛虎下山似地一齐冲向倒马坎,敌军腹背受击,无力招架,乱成一窝蜂。气坑坡守敌营部一阵忙乱,营长杨安龙急忙电告杨卓之:“抵挡不住了!” 杨卓之被迫同意后撤,杨安龙得令后,拔腿就跑。敌人在狭窄的山路上,争先恐后,狼狈逃命,有的从倒马坎滚下山坡,摔死在深谷;有的躲进山沟,成了游击队的俘虏。这时,红军主攻部队已将前线指挥部团团围住,杨卓之再次摇电话接不通,他生怕红军打到清溪来,气急败坏地逃进了秀山县城。 夜幕降临后,红军乘胜追击,清剿余敌,“缴枪不杀”的喊声在山谷回旋不断…… 倒马坎战斗共毙敌数十人,俘敌40多人,缴枪30多支。至此,被杨卓之称为固若金汤的堡垒土崩瓦解,国民党在秀山的统治摇摇欲坠,为红三军进军秀山扫除了障碍。 (责任编辑: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