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梁孝王刘武陵: 这座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角室、回廊及排水系统组成,是中国西汉早期“凿山为室”的横穴大型石崖墓,系人工在坚硬的崖石中开凿而成,全长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墓道口为“U”形,上部用梯形石板扣压,极其坚固,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建筑专家参观后惊叹不已,认为可以改写中国建筑史,其设计理念仍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因为史学界认为拱顶建筑应是汉武帝通西域后,从西域传来。但是汉武帝即位是在前140年,而梁孝王去世是在前144年,比以前认识的年代早了很长时间)东汉末年被曹操引兵伐冢,掘墓破棺,盗走了全部珍宝,得金银72船,养兵三年,奠定了曹操争雄天下的经济基础。 3、梁共王陵: 保安山景区最精致的墓是梁共王陵,于1986年发现,1987年发掘,1991年发掘竣工,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属于大型崖洞墓,它座东面西,系人工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整个地宫由墓道、甬道、主室、耳室、巷道及排水系统组成,长约70余米,总面积383平方米,经专家考证,该陵的主人为梁孝王刘武的长子梁共王刘买,距今已2100多年。刘买是梁孝王刘武的大儿子,继位为梁王,史称梁共王。该地宫出土了一件轰动全国考古、美术等学术界的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彩绘壁画。壁画以青龙、白虎、朱雀为主题图案,配以缭绕的云气和绶带穿壁加以装饰,历经二千多年仍色彩艳丽,被专家学者评价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虽然这座地宫遭多次盗掘,但在墓道塞石的下边还侥幸保存下来钱窖一座,出土汉代“半两”铜钱225万枚,重5.5吨。出土鎏金车马饰物一万余件,骑兵俑和待女俑40多件,这些,为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汉兴源景区: 汉兴园是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开创400余年大汉王朝功绩而建的一处旅游景点,集中展示刘邦反秦起义、建立大汉王朝的历史功绩。系统展示汉室江山400余年的辉煌历史以及汉朝历代帝王在各自历史舞台上的是非功过。反映大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农耕等对推动历史进步的辉煌成果。汉兴园是一处仿古建筑群,分为广场、牌坊、门厅殿、斩蛇宫、碑亭及东西厢房、线刻碑廊、后大殿等部分组成。 汉兴源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高祖斩蛇纪念石碑,为1982年第三次立碑,1983年3月份,一驾驶员夜间行路,发现石碑上出现一人的影像,后人竟向观看。尽管众说纷纭,但谁也否认不了这块石碑上出现的“天下奇观”,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直射碑体,两米多高的石碑突忽不见,只见一尊金灿灿的帝王形象,分明欲向你走来,他头戴皇冠,身穿龙袍,腰束玉带,足登高靴,一手捋黑色胡须,一手按贴身宝剑,极富立体感,恰似画中人,如同当年戎马征战的刘邦再现。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走遍中国》《发现之旅》、中国旅游卫视、凤凰卫视中文台、福建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台湾中天等多家电视台前来对其解密,但至今无解。 三、陈胜园景区 陈胜园景区是大泽英雄陈胜的魂归之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改朝换代,总是源于农民起义。因为人民大众的意志总在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本景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基地,选取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20次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事件,以史实资料为基础,以线刻石碑为载体,为大家展现了众多扼腕而叹的故事。如陈胜、张角、黄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这些令封建帝王闻风丧胆的名字,这些从泥土与市井中走出的草莽英雄,将在这里聚会。他们的功过与得失、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将在此让世人评说。 陈胜园景区由门阙、山门、前殿、主殿、石碑、墓冢及东西厢房组成。陈胜墓地现存石券墓冢一座,高5米,周长约200米,周围用青石围券。墓前立石碑一通,上刻郭沫若手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 四、夫子山景区: 夫子山景区位于芒砀山西部,是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在此避雨而得名。此山虽不大,但它是全国唯一用“夫子”命名的山体。山因人名,自古以来,到夫子山访古探秘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和传奇的故事。夫子山景区的主要景点有文庙、观音阁、夫子避雨处、郭塔及两座汉墓等 夫子避雨处夫子避雨处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夫子山南坡,为一天然悬崖,下有半覆锅状石室,进深6.5米,宽20米,最高处约4米。传说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途径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师徒在此避雨。为纪念孔子,后人雕孔子石像一尊置于石室内,石像面南拱手屈膝盘坐,现面部已残。洞外石刻甚多,现石室东侧仅存明代残碑二通,碑文字迹模糊,为明万历年间所立。夫子崖前有晒书台,传说孔子带弟子在此处避雨,雨过天晴,在此台上晒书,故名晒书台。当地人说此台晚上不下露水,晒粮可以过夜。夫子崖为永城古代八景之一的“石崖滴翠”。 文庙亦称夫子庙。据史料记载:此庙始建于宋代,明末曾遭兵焚,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年、咸丰十年(1860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数次对文庙进行重。文庙坐北面南,由大成殿、东西配房和大成门组成。”院内两株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两边。一为康熙二十八年孔子六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孔毓圻撰文的《夫子庙碑记》,一为康熙三十年县令周正纪撰文的《夫子崖碑记》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撰文的《勒石碑记》,西边的柏树斜倚石碑,形成了“柏抱碑”的景观, 观音阁位于孔子避雨处前,夫子庙西侧,为一楼阁式建筑。观音阁面阔2间,室内地面高出室外1米余,面南辟一门,里面有观音、文殊和普贤雕像。观音阁前现存有三通石碑, 夫子崖东60余米有三座清代佛塔,互呈三角而立,统称郭塔,两座石塔分列于前,一座砖塔在北约10米居中。砖塔通高10米许,系仿楼阁式建筑。。东石塔高约7米,五层八角形密檐式,座高1•2米,直径2米。塔座之上五层,由五个抹角八棱石鼓和五个抹角八边形石盘问压而成。西石塔高6米,石瓶为刹。结构和东石塔相似。 (责任编辑: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