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的亚马逊州以雨林命名,首府玛瑙斯城就建在亚马逊雨林中。这里的风情太过震撼,从城中朝任何一个方向开车不到10分钟,就能完全进入雨林怀抱。玛瑙斯城市基础设施略差,除了颇有旧时欧洲风情的亚马逊剧院(Teatro Amazonas)所在的市中心广场和“墨点”(Ponta Negra)河滩的社区以外,全城马路皆颠簸不平。这里公共交通不太发达,没有车的话就只好搭朋友的顺风车。在城里参加志愿者项目时,趁着空闲时间,我报了个荒野生存两日游,约上几位本地好友,开车奔向城外。 雨林之城的小景色 深入雨林几乎一个小时才到达某个荒村边的“河滩”——亚马逊河黑河流域的沙滩。抬眼一看,印第安部落里来的兄弟已经乘着马力十足的小木船来载我们了,船上还坐着他的妻女,都为了迎接我们在脸上和身上涂了部落迷彩。我的心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说起当地的居民,大部分都和巴西北部人一样是深色皮肤。城外雨林中有村落农民,也有原始的印第安居民。这些部落大多数藏在亚马逊河的另一岸,有些离岸边较近的部落已经渐渐与现代人接触,学习葡萄牙语、学开快艇、懂得拿一些粮食作物和手工艺品跟城里人换生活用品。新一代的印第安小朋友们几乎都会说葡萄牙语,现代的痕迹慢慢渗透到雨林中了。当然,不论城里人还是雨林中的印第安居民,一律满脸巴西式灿烂的笑容,永远对亚洲面孔保持超强的好奇心。深入亚马逊的印第安部落,让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我惊喜连连。 走进原住民的生活 乘快船出发,奔向大河的另一端,是土著居民聚集的真正雨林区。带领我们的这位土著兄弟算是受过现代文明影响的,常年往来于部落和村边,学会了说葡萄牙语、开汽油船、用手机和手电筒。船在河面飞驰,晚霞到了,一路粉色、红色、橘色地变换,映得河水泛着紫光。 大概半小时后靠岸,天色已黑,在这片没水没电的 巴西雨林部落中,我们直接变成了蚊子们的美味。七拐八拐到了土著人家,房子是一座纯草木建成的“大棚”,大概两层楼那么高,大厅中立着一根根木柱。整个家族的人都已身穿树叶和羽毛,在点点篝火中等着我们。 那天晚上对我来说简直是听觉、视觉和味觉的三重享受。部落歌曲配上原始的吹奏乐器声,在静得连喘息声都觉得是打扰的氛围中,那份纯粹的自然之声、灵魂之曲直接扑面而来,缓过神来一看,不论男女都光着膀子,只着一片树叶迷你裙。狂欢结束,主菜才来:双拼肉虫子盖饭(活的和油炸的大树虫)和秘制蚂蚁小辣椒鲜鱼汤惊艳全场,我已不敢回忆是否在黑暗中不小心吃了活虫子。饭后新鲜的野芒果才勉强将人拉回到现实中。 床这么俗的东西谁还用?我们在部落里每人分配了一个吊床直接在大厅里挂着睡,夜里在野外如厕的时候,还遇到树边的一只小青蛙跟我打招呼。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白面饼之后我们跟着部落的族长进了雨林。族长是前一天接我们的小兄弟的爸爸,负责家族在雨林中的技能培训。拿着斧子大刀在雨林中穿梭,识别具有各种功效的药草,醒酒用的、堕胎用的、染色用的;闻各种香味的树皮;用棉线和树枝做各种神奇的陷阱;辨别哪些果子可以吃,哪些有毒,我们甚至喝到了砍开树干直接流出来的纯净水! 和土著兄弟探索雨林 来雨林里就是要乘快艇去探索各种动物才过瘾。土著兄弟们推荐的体验,完全让人融入了雨林的氛围。粉色河豚是亚马逊人民最为宠爱的一种动物,当地人称之为Botos,说起来还是中国已灭绝的白鳍豚的远亲。为了保护河豚的自然习性,官方法律已经规定禁止游客入水与河豚戏水,只能在水旁观看专业人员喂食。当看到水中几只两米多长的粉色巨豚与人奔来游去互动时,恍然如梦。 看谁都在“笑”的树懒的脸蛋和极度缓慢的动作总让人一看到就立刻喜欢上。葡萄牙语里Preguica就是懒的意思,树懒已变成了树栖生活动物,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逆向生长,毛上因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发现。其主要食物是树叶、嫩芽和果实。它们几乎不下地,依靠树枝来移动身体,倒挂是最常见的姿态,甚至睡觉也是如此。跟澳洲的考拉比,真不知哪一个更懒。金刚鹦鹉(Arara)是颜色最鲜艳的大型鹦鹉,电影《里约大冒险》的主角就是它。在雨林环绕的玛瑙斯,金刚鹦鹉是城市的标志性吉祥物,在街头经常能看到以它做元素的装饰。土著兄弟可以直接告诉你每种色彩的鹦鹉都是什么习性。亚马逊巨蟒(Anoconda)可谓世界上最大的蛇,体型长2—10米不等,体重可达150公斤以上,常在雨林沼泽、浅水及静水的河岸边出没。 和部落兄弟在河边钓鱼时,钓上来一条食人鱼(Piranha),大伙围观拍照。其实人家只是食肉而已,却被翻译成这个吓人的名字。食人鱼并非指具体某种鱼,而是对亚马逊河肉食性鱼类的总称。它们长有锋利的尖牙,对腥味敏感,一旦抓住猎物马上咬住不放,然后扭动身体将猎物的肉生生撕下来。 (责任编辑: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