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举子园文峰塔遗址。 盛山十二景之一的竹岩,游客在石桌旁小憩。 盛山十二景之一的枇杷台。 开州地处重庆东北部,西邻四川开江,北依城口和四川宣汉,东毗云阳和巫溪,南接万州,早在春秋时期就属巴国。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设汉丰县至今,开州已有1800多年历史。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人眼中的开州,只是一个蛮荒之地。直到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从考功员外郎被贬谪至开州任刺史的韦处厚(韦处厚后来官至丞相),在此写下12首诗,世人对开州的印象才有所改观,而诗中所提及的开州盛山,更是声名远播。 这是怎样的12首诗,为何能改变一个地方在世人眼中的固有印象?盛山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何让人以诗咏之?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行从主城驱车400余公里赶赴开州,探寻古诗中的开州。 “千秋鸟迹山形在,一代诗人纸价高” ——开州因诗而声名远播 “故事要从韦处厚被贬说起。”7月炎夏,开州城区,87岁的开州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张昌畴拄一根手杖,一边翻阅着线装的清乾隆年间《开县志》,一边向记者介绍,公元818年,韦处厚被贬谪至开州任刺史,时任待御史的温造也被贬至开州作司马。 韦、温两人到开州后,发现开州虽然地处偏僻,却如《隋书·经籍志》所记载,是“水陆所辏,贷殖所萃”之地。 原来,开州地处川东北腹地,在古代是城口、宣汉、巫溪,陕东南一带到蜀中或到长江出夔门的必经之地。开州城区更得澎溪河之利,成了这些地区的物资中转地和往来客商的聚集之所。再加上开州城北三十里,是川东四大盐场之一的温汤井盐场。这些原因和条件,让这里成了商贸繁华之所、交通枢纽之地。 闲暇时,韦处厚、温造二人常结伴同游坐落于开州城北侧的盛山。盛山因草木葱茏,又能登高望远,让两人时常流连忘返,韦处厚也因此写下了总计12首的《盛山十二景诗》。 三年后,韦、温奉诏返京时,元稹、白居易、张籍、严武等诗坛名流,纷纷写诗唱和《盛山十二景诗》,应和者达数十人之多,遂联成大卷,并由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作序。一时间,整个京城“家有之焉”。开州之名遂著于世,开州盛山,也随之声名远播。 “开州有据可循的第一句古诗,也与盛山有关,记载在明正德年间《夔州府志》卷三《开县》中。”张昌畴说,书中记载:“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出高耸,为县主山。古诗云:‘拄笏看山寻盛字’。盖山如盛字。上有盛山堂。” “拄笏看山寻盛字。”此句古诗为何时何人所作,已无从考证,却为后世的人们描绘了一座形如“盛”字的山峰。 真正让开州和盛山声名鹊起的,无疑是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以至于到清朝,奉节举人曹贵珍都还对此感叹:“千秋鸟迹山形在,一代诗人纸价高。” “霁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盛山十二景时过境迁 时光荏苒,今天的盛山十二景是否依旧是韦处厚诗中所描述的景致呢? “少时住在开州老城,盛山就是老城的后花园,男女老少都时常去游玩。”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老人的肩头,张昌畴拄着手杖立在那儿,远眺着窗外耸立的盛山,满眼都是自己孩提时在山上奔跑的身影。 时间让人们年华老去;时间,也改变了许多景物最初的风貌。 告别张昌畴老人,记者一行来到盛山脚下,已是午后,登山的石阶上空无一人。 韦处厚登临盛山时,该是秋高气爽之际吧,否则他怎会有雅兴,将攀爬艰难的石阶,在《盛山十二景诗》的《琵琶台》中形容为“褊地堆层土,因厓遂削成。浅深岚嶂色,尽向此中呈”? 当记者一行循着诗人的脚步登上宿云亭时,早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虽说是登高望远,景色怡人,又怎会有兴致如诗人般举杯畅饮,诗情迸发,写下“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霁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的诗句? “盛山十二景中的宿云亭、隐月岫、流杯渠、琵琶台、盘石磴、葫芦泽、绣衣石、瓶泉井、桃坞、茶岭、竹岩等十一景都在盛山之上,只有梅溪蜿蜒流淌于山脚。时至今日,只有宿云亭、琵琶台和竹岩三景可见了。”宿云亭小憩,同行的开州区文联主席王兴明说。 张昌畴记得,少时游盛山,许多景致依旧在,不过几十年的变迁,如今隐月岫、流杯渠、盘石磴、葫芦泽、瓶泉井、桃坞、茶岭已无处可寻,绣衣石已被一座现代的绣衣女塑像所取代,梅溪则隐没于滔滔江水之下。 下山途中,竹岩小坐,阳光在竹林深处投下斑驳的光影,韦处厚诗中所写“不资冬日透,为作暑天寒”的翠竹依旧茂盛,却已无“先集诚非凤,来翔定是鸾”的意境,只有千百年来层层叠叠的坟茔,诉说着经年的往事。 “依然潋滟中,宛似瞿塘影” ——《盛山十二景诗》影响深远 一路畅聊,不知不觉间已是斜阳微醺,记者一行也步行至汉丰湖畔。湖畔消落带的荷塘里,荷叶稀疏处,盛山的倒影如一尊睡佛。 “这幅画面很像汉丰八景中的莲池睡佛。”同行的开州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助理张绪文说。 原来,开州除人尽皆知的盛山十二景外,还有汉丰八景。清乾隆年间开县知县胡邦盛就曾为此写下八首诗,而开州名士林元凤也曾作五律诗八首唱和胡邦盛,他还单独为汉丰八景分别赋五绝诗各一首。 王兴明介绍,汉丰八景中,除“绿水漾清荷,山光摇玉井。依然潋滟中,宛似瞿塘影。波动锡疑飞,月明禅自静。一泓水鉴空,天外香风永”的“莲池睡佛”已淹没于滔滔江水之下外,“盛山积翠”现新建有佛教圣地大觉寺、藏经楼、东岳庙道观和仿古艺术长廊;“州面屏列”正在建设国家级南岭森林公园;“清江渔唱”随着三峡工程的成库蓄水后,因江面更加开阔而更为壮观,其景亦将更臻胜境;其他四景虽有变迁,但景致的总体格局未变,风韵犹存。 “其实,无论是胡邦盛还是林元凤的诗作,都深受韦处厚《盛山十二景诗》的影响。”张绪文认为,“《盛山十二景诗》于开州,不仅让开州和盛山声名远播,更重要的是,自此之后,开州文风盛行,人才辈出,至清代遂成为远近闻名的举子之乡。” “清代开州本土诗人的兴起,代表性事件当属开州诞生了‘九龙山文化圈’。”张绪文告诉记者,九龙山的范围大至在今开州区九龙山镇,清初至民国初年,九龙山这块土地上出了陈坤、陈昆两位进士,雷子惠、雷古尊、韦天恩三位举人,特别是陈坤、陈昆兄弟,被时人誉为“堂前植双柏,一门两进士”,以这些文化人为核心的“九龙山文化圈”逐渐形成。 陈坤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兼任御学,还曾是同治皇帝的老师。陈昆虽然官阶最高仅为候补直隶知州,却留下了有860首诗的《小桃溪馆诗抄》十卷、《畸园诗文化》等诗集。 “陈昆的诗,大量描写底层社会现状,关注民生。”张绪文介绍,如《桃溪》中的“两岸人家唤得应,以渔为业屋层层。宵来斗长三篙水,午饭香时处处罾”,描写的就是桃溪上渔家人的生活场景。 (责任编辑:梁丽) |